大腸直腸癌即時照護網   

臨床散記,是分享區(個案,非整體評估,僅提供病友參考閱讀,不一定對)。治療請參照原主治醫師。

內容為動態,會改變。


HWT @ 2023/12/25

一家機構,
如果只淪為學閥,財閥的舞台,研究用人只有一種同質方向,

相信淪為配角的機會就越來越大,還是說,淪為配角的機構,才能凸顯某些特定主角需求光環。

注重底層,創新技術研發,比打筆仗,impact factor 重要,更是對學子的真正教育,也是基礎。

HWT @ 2023/12/19

現今,很多研究早已入魔,變芭樂研究,多有學閥,財閥影子。

J Clin Oncol. 2023 Dec 10;41(35):5356-5362. doi: 10.1200/JCO.23.00296. Epub 2023 Sep 11.

Effect of Metformin Versus Placebo on New Primary Cancers in Canadian Cancer Trials Group MA.32: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Phase III Randomized Double-Blind Trial in Early Breast Cancer

Between 2010 and 2013, 3,649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younger than 75 years without diabetes with high-risk T1-3, N0-3 M0 breast cancer (any estrogen receptor, progesterone receptor,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metformin 850 mg orally twice a day or placebo twice a day for 5 years. New primary invasive cancers (outside the ipsilateral breast) developing as a first event were identified. Time to events was described by the competing risks method; two-sided likelihood ratio tests adjusting for age, BMI, smoking, and alcohol intake were used to compare metformin versus placebo arms. A total of 184 patients developed new invasive cancers: 102 metformin and 82 placebo, hazard ratio (HR), 1.25; 95% CI, 0.94 to 1.68; P = .13. These included 48 contralateral invasive breast cancers (27 metformin v 21 placebo), HR, 1.29; 95% CI, 0.72 to 2.27; P = .40 and 136 new nonbreast primary cancers (75 metformin v 61 placebo), HR, 1.24; 95% CI, 0.88 to 1.74; P = .21. Metformin did not reduce the risk of new cancer development in these nondiabetic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二甲雙胍(糖尿病用藥 Metformin)並沒有降低這些患有乳癌的非糖尿病患者罹患新癌症的風險。

HWT@2023/12/12 最近,發現一件超好笑事情,期刊 cancer medicine ,還被人"釣魚"詐騙,不知道,台灣的學術界 Notice from cancer medicine It has come to our attention that an entity called "TRIDHA Scholars" is publishing an open access journal under the name "Cancer Medicine Journal" at the following URL: https://www.tridhascholars.org/cancer-medicine-journal.php. Please note that this publication has no connection with the Wiley-owned journal (ISSN 2045-7634). ,還要自欺欺人多久。
HWT@2022/10/29 在學術界的江湖,就好像小說中的笑傲江湖,論文的發表,已經淪為草芥,但是就像辟邪劍法一樣,大家忙著自宮,才能符合這個社會的需求,浮沉江湖,繼續著壯成長,但是卻沒有下一代。 在我讀博士班的畢業的時候而,學生就像幼稚園大班一樣多,就知道要出問題了,現在所有的人,只講求論文分數,不講求寫這個論文,能夠學到什麼技術,能力,將來能不能有下一個自己的東西,其實真的是一個國家教育的最大問題。 如果這個教育機構國家,還想讓你的學校進步的話,就應該禁止健保資料庫或是綜合分析評論的論文發表作為升等的依據。寫在這留待將來驗證。
HWT@2022/7/23 今天有一件新聞,知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指出,2006 年所發表研究阿茲海默症的關鍵論文恐有圖片造假疑慮,目前未訂論…,如果是真的,大量研究與資金浪費在錯誤的方向。 其實這件事情,最好笑的是,學術界自己才是最大問題(主管機關才是問題),學術界,被搞的,萬般只有論文分數高,大家都是一窩蜂(發健保資料庫, meta-analysis,因為論文審查裡面,病人人數多,最重要,笑話一個,常誤導病人治療。),超諷刺,就像免疫治療剛出來的時候,大家都說很有效,廠商請了很多殺手演講者,互相吹捧,所以反對的論文言論,常常登不上大雅之堂,總是過了很多年才爆發問題,那又如何? 如果主管機關看到這文章,應該要挺身而出,封鎖投機取巧,只跑程式碼的鳥蛋文章。原創的內容,辛苦,對病患有幫忙,但常常登不了高分雜誌。古史中,賽馬中3戰2勝,賭輸贏: 三匹馬中有上中下資質之差,您以下駟對敵人上駟,以您的上駟對敵人的中駟,以您的中駟對敵人的下駟,你雖有一敗,但必有二勝。常常論文發表就是這樣。
HWT@2022/6/30 每當有病友很小心的問我們說我可不可以拷貝病歷資料 我就會說歡迎拷貝那是妳的資料,因此更別說標本理論上是以使用在病人方面為優先,不是醫療單位規劃成自己的財產作為謀 HWT@2022/6/24 細胞治療,在台灣有特管法之後,也做了很多年,是不是應該由政府出面去確定到底有沒有效果,經驗如何,而不是讓當時的好意,變成現在賺錢的工具。另外,有些醫療院所代理日本的細胞治療,到底有沒有法源根據,是不是要去查清楚,至少去查看看有沒有效。對西藥,百般苛求,對中X 及細胞治療確是百般縱放,到處宣傳個案一廣告效果。
HWT@ 2022/6/21 NCCN guideline 不是絕對是對,當然這個指引是經過很多專家的討論,設計出來的(有其限制)。但是,也不是絕對沒有弱點,如果我們在臨床上對於這個指引有疑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他引用的文獻,在我這些年治療大腸直腸癌,至少也有好幾次推翻了他的理論(經數年後,改的跟當初我們討論的一樣)。我們憑藉的東西很簡單,就是我們醫院的病人是台灣的10分之1,從我們醫院的病人整理出來資料,就可以代表全台灣的樣子,也因此,如果在我們的統計裡面,覺得有點怪怪的,就應該去質疑。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它引用的文獻,舉例來說: 早期對於直腸癌都是同步電化療,並沒有短程電療,但是在新的藥出現之後,這種理論出現致命的缺陷。但是多數的人,還是習以為常,引用國外的文獻。其實世界在改變,腫瘤的治療每年都在變。 文獻的結論,常常不會是錯的。但是最可怕的是文獻的引用的族群的前提,常常都是歪的。就像我們在寫電腦程式,電腦本身不會錯(語法錯易抓),但是,寫程式的人,邏輯錯,無解而且很難偵錯。一位有經驗的醫生要自己有判斷能力。(統計不會騙人,但人設定的前提,常不公正,甚至倒因為果)。
HWT @ 2022/6/21,6/23 寫下這些話,是因為用說的,沒有人可以平心靜氣接受,寫下來,大家用"看"的,或許可以思考一下。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完美快樂。 報告請自己看確認。 在門診,醫師最怕聽到: 我很不舒服,我需要先回去休息,不看報告了,這件事情,常常並不是那麼單純,因為你的不舒服,可能是來自於你的身體有超乎尋常狀況,因此你更應該等抽血報告,或者說,如果真的不舒服,不能等,那就是真的有狀況,請您直接到急診報到,因為在門診不可能做那麼多檢查判讀,我總是跟病人解釋,您如果有不舒服請先急診就醫,千萬不要等著住院和門診。(屢試不爽,前幾天,差一點又有病人不等報告,血球不足,差點休克) 當然,急診不舒服,但是有時候,其實是你的身體在給你訊息,更別說在電話或者是線上軟體要醫療端給您保證,常常有時候,病患或者家人只是希望有人背書,但這責任重大,沒人背的起,更別論有些人扛著"生命無價,道德大旗",肆無忌彈,攻擊別人。 也曾經有一位病患的家人跟醫療人員說他家人的血壓低,聽說沒有床之後,又說那我可以等床,看起來又好像還好,後來我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立刻請他到急診報到,後來這個病患當天就敗血性休克過世了。 健保提供資源就這麼多,如果不能互相體諒,互相珍惜使用,最後的結局就是競爭使用。 更別論提著 生命是無價的大旗,攻擊別人的人,如果你的理論是對的,為什麼保險公司的保費分很多等級,那你是否應該先自己買最高的保費,而不是用在其他地方,病患自己也要想一想,資源是否先用在自己身上,因為別人或許也不用在你身上,錢是帶不走的。 以前在看一些中風的病人,病人很容易得到褥瘡,那些從來 沒有直接照顧病人的家屬,最愛抱怨說,哪些直接照顧病人的人沒有好好照顧才導致褥瘡,其實根本不是,因為褥瘡根本就很難預防,如果這些從來不自己直接照顧病人的家屬,自己照顧就會懂,,(保證他閉嘴),這些人,常常以為自己花了一點小錢,請了一個人照顧,就應該幫他把所有事情做到100%,如果要預防褥瘡,請人人力至少要3到5倍,都不能夠100%預防,請問他願意先花5倍的費用,試試看嗎?

Hwt@2022/6/5

不能承受壓力的人(常是優沃環境長大的人), 將來遇到要照顧你的長輩,或事業困境, 一樣會是逃避, 人要逃避總總是有100個理由, 不要只會追求男女平等權利, 義務的男女平等一樣重要。

HWT @ 2022/6/5

我自己常用常用生物資訊R軟體,TCGAbiolink 是其中之一,好奇一查引用次數: 從 2015~ 被引用 1522 次, 成本"大腦",文無相輕,但是可以思考,如果不是依靠”學閥”,”財閥”,不失為另一個路線。多數所謂"程序員"都是投入政治商業股票圈。 美國這幾年創業成功的人,幾乎都是走程序員的路線。

HWT @ 2022/6/2

有些事情,用嘴巴是沒辦法說的,簡單來說,醫療絕對不是商品,醫療資源就是那麼多,一個機構,一個部門,能做事就是這麼多,大家去便利商店都要排隊了,怎麼可能使用這麼昂貴的醫療資源,就不需要排隊。 醫療的原則,本來就是保大不保小,用大家的力量去照顧重症的病患,而不是大家搶著用資源去治療小病,甚至是不需要治療的東西或者是使用無效的資源治療不存在東西,資源是有限的,用的人越多能分得就越少,舉著生命是無價的大旗,去苛求要求別人無限工作,為你服務,是最糟糕的自私行為。 如果你的家人生命是無價,你是否先用盡全家力量金錢人力去照顧他,還是,你只是想要求別人照顧他,轉移自己罪惡感。 照顧你或你家人的醫療行政人員,生命也是無價。 新冠肺炎病例,是一個大規模病例的戰場,戰場上的檢傷分類,有一定的規則,絕對不可能每一個人都得到100%的照顧,資源遠小於病例,是要從照顧最多數人最大效益的一個方向做起。因此從民眾政府機構人員都要紮實理智的體諒這件事情,更要杜絕所有政治人物的嘴砲,煽動,多數只是為自己的政治利益起舞。

HWT @2022/5/22
數月前,在V國銀行 ,發生一件怪事, 民眾想領保險費400元,行員核對後,應該是300元,用電腦系統發錢,發錢"核對單"上是 300 元 ,因此核發,結果,民眾領到400元,行員很訝異,一查,發現"資訊系統"有問題,讓你看的("核對單"),跟執行的不一樣,工程師也知道,但當沒看見,使行員被罵,民眾差點被告。請問到底是誰的問題? 錢不是領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