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即時照護網   

~2017 臨床病例史記,是病例分享區(個案,非整體評估,僅提供病友參考閱讀,不一定對)。治療請參照原主治醫師。

內容為動態,會改變。


癌瑞格於老年大腸(結腸)癌,直腸癌治療!

2016/3/15 鄧豪偉

病史 一位92歲男性,除了糖尿病與高血壓之外無其他病史, 直到他開始連續幾個月出現體重減輕且排便困難的現象後,求助專業醫師。 經過一系列檢查後發現他的盲腸中長了腫瘤!! 醫療團隊以右側大腸切除手術切除腫瘤,腫瘤化驗結果證實為”大腸癌合併局部淋巴結轉移”,其臨床分級為第三期 (IIIC), 大腸癌腫瘤指數(CEA)為2.56 (正常值5-6以下)。 進一步的腫瘤病理報告確認腫瘤類型為腺癌,並無發現K-RAS基因突變、EGFR基因有過度表達。 術後為降低復發風險,進行了6個月的FOLFOX術後輔助化療。 經過4.5年持續追蹤後,不幸地發現了肺部轉移。其後便開始一連串轉移性大腸癌的藥物治療: 首先是FOLFIRI化療藥物搭配抗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AVASTIN為期8個月,然後是維持性口服的化療藥物XELODA 2-3個月、之後再使用FOLFIRI化療藥物搭配抗EGFR的標靶藥物Erbitux 3-4個月,最後又改用RI-FOLFOXIRI化學治療2-3個月。 經過一段穩定期間後,最終,所有初步標準的標靶化療藥物治療皆已無效,產生抗藥性,剛好台灣有新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標靶藥物”癌瑞格Stivarga”,給付在上述這些anti-VEGF跟anti-EGFR (如果RAS 無突變)標靶藥物無效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為美國癌症治療指引中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標準的第三線或第四線(如果RAS 無突變)治療。 該病患一開始使用每天三顆Stivarga,後降至每日兩顆的Stivarga治療,將腫瘤控制穩定下來至今已經6個月了。 醫師討論及分享: 對於年紀稍長有抗藥性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口服” 癌瑞格 Stivarga是用來治療抗藥性大腸直腸癌的一項選擇之一,有些病患能得到不錯的腫瘤控制效果與可接受的副作用 (像第1-2級手足症候群。。。等) 資料來源: 1. Grothey A, et al. Lancet. 2013;381:303-312. 2.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Colon cancer. Version 1.2016 3. 衛福部最新核准之Stivarga仿單


影像檢查與腫瘤指標不一致?

2016/3/23 鄧豪偉

病史 一位51歲男性病患,在四年前,被診斷出直腸癌第三期,他的病理組織是腺癌。KRAS 突變,經過誘導性同步電化療治療之後,接著接受開刀移除,之後,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FOLFOX, 很不幸的是,過了兩年多之後,發現遠端轉移(肝臟), 隨後又進行了救援性的第一線標靶化學治療(AVASTIN FOLFIRI)。10個月之後又因為產生化學治療的抗藥性,轉換到第二線的救援性標靶化學治療(AVASTIN FOLFOX),過了5個月之後,又產生抗藥性,於是,他又接受了第三標靶化學治療。經(AVASTIN FOLFOXIRI) 過4個月的治療, 醫師先開立腫瘤指數抽血追蹤,發現他的腫瘤指數持續下降,接著,進一步安排影像學檢查,但是影像學檢查發現,肝臟轉移獲得控制,但是,卻發現他的肺部長出新的轉移。簡單講,他的影像學檢查結果與腫瘤指數的電話並沒有一致的表現。 醫師討論及分享: 其實,這種現象,在臨床上,並不是非常常見,但也不是非常少見, 通常,出現在比較後期治療的病患(但是,也有可能發生在接受第一線的標靶化療之後): 原因,有可能是腫瘤細胞經過治療後,產生有些癌症細胞是有效的,但是有些癌症細胞卻有抗藥性。因此有些縮小有些變大,但整體上的癌症細胞活性是下降的(或者說,新產生的癌症細胞的腫瘤指標,可能是另外一種)。 總之,還是要結合影像學檢查及腫瘤指標,是一個比較標準的追蹤評估方式。


我是否要選擇居家化學治療?

HWT@2016/3/26

一位36歲男性病患,被診斷出大腸癌第三期, 開完刀後,醫師建議他接受輔助化學治療˙,並建議他接受 門診居家化學治療,但是他有商業保險,住院化學治療才有給付。他因此陷入兩難?? 醫師討論及分享: 要命或要錢???? 有命才能用錢,有錢不一定能買命! 淺談門診居家化學治療: 論腫瘤科門診化學治療優缺點: 隨著國人年紀的老化,在台灣,羅患癌症的人口日益增加,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需要接受標靶化學治療的病人也日益增加,希望,能夠治好癌症或者是延長生命,但是,國家醫療費用的增加是有其上線的,加上目前第一線照護病人的人力日益減少(國家給付方向有問題),在未來的社會裡,如果,只是接受低不良反應的標靶化學治療,有可能是無法住院接受治療。在國外,住院的費用(人力)非常高昂,因此,許多病人是採用門診居家化學治療。 那居家門診化學治療到底有哪些優缺點: 在台灣的病人,因為小家庭越來越多,如果病人進行居家化學治療,可能沒有足夠在旁陪伴的人力,加上台灣的宣導不足,病友大多希望住院接受化學治療。另外,有少部分的病患有保商業保險,因此,也希望接受住院化學治療,有一點醫療補助幫助其生活,但是在醫療資源的限縮之下,將來可能沒有辦法滿足每一位病患都接受住院化學治療。 在有限的人力之下,勢必會有些改變,例如需要接受更長的時間等待安排接受住院化學治療。此外,醫院須安排重症的病友先住院,有時候,會跟狀況比較不好的病患(有呼吸器,很大聲)住同一間病房,因此,會非常不舒服,自己要忍耐。醫院以重症優先。 反過來說, 居家化學治療也其優點,一般它的安排,比較準時,不會有需要等待床位的狀況,也可以事先安排化療的時間,因此,如果是進行補助化學治療,一般還是建議,進行門診化學治療,因為輔助性化學治療是為了減少復發,治癒癌症。準時的治療,可能會比商業保險給付更重要(命都沒了要錢也沒用),那另外,居家化學治療,病患也有比較高自主性,環境也比較舒服(在家裡),其實並沒有一定是比較不好,對能夠自我照顧,接受輔助化學治療自主能力較高的病友,還是建議居家門診化學治療,整體上考量,有比較好的幫忙效果。 另外,能夠帶回居家化學治療的藥物,一般,都是相對安全,以大腸直腸癌藥物來說,5FU就算就算就算漏針(見外滲分級),對人體的傷害也是非常輕微。沖一沖水就可以了。 當然,醫院還是尊重病友的想法。


是否使用碳離子放射治療(重粒子放射線治療/重粒子刀)治療大腸(結腸)直腸癌肺臟寡轉移!

2016/4/13 鄧豪偉

用日本自己的臨床研究來說話最準: (花大錢要有價值,不是只看學理及老鼠) 論文翻譯 用碳離子放射治療(重粒子放射線治療/重粒子刀)治療結直腸癌肺寡轉移:可行性研究。 背景: 用碳離子放射治療(重粒子放射線治療/重粒子刀)治療結直腸癌肺寡轉移的可行性。 方法: 從1997年5月至2012年10月,連續34例 (結直腸癌肺寡轉移)用重粒子刀治療。使用呼吸同步控制技術,重粒子刀計畫 (curative intent using 4 coplanar beam angles. A median dose of 60 GyE (range, 44-64.8 GyE) was delivered to the 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 with a median daily dose of 15 GyE (range, 3.6-44 GyE).) 治療結果 用局部控制率(LCR),生存率和治療相關的併發症方面進行治療效果分析。 結果: 總共有34例44寡肺轉移病兆接受治療。 中位追蹤期為23.7個月。 第2 年和第3年局部肺轉移病兆控制率分別是 85.4%±6.2%和85.4%±6.2%。 第2 年和第3年總生存率為65.1%±9.5% 和 50.1%±10.5%。 年齡<63歲 病患及早期轉移 (開刀後<36個月復發)生存率相對差, 所有治療相關併發症為自限性,沒有任何等級3-5毒性。 結論: 重粒子刀是結腸肺轉移的有效治療方法之其中一種,(對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相對抗性的結腸肺轉移)。 醫師個人建議 (僅供參考,不一定對): 非”95-100%”疾病局部控制率,無法取代開刀,若以治癒為前提,似乎不宜使用。要使用,要多方考慮(如果太貴)。 Refer : Radiat Oncol. 2014 Mar 1;9:68. doi: 10.1186/1748-717X-9-68


大腸直腸癌 類肝癌性 腺癌 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colon or rectum

2016/3/13 鄧豪偉

大腸直腸癌 類肝癌性 腺癌, 其開始名稱的來源,就是會產生甲狀胎兒蛋白 (AFP)大腸直腸的腫瘤。 並不常見,在臨床上相對有抗藥性,其生長的速度相對較快, 淋巴血管侵犯較多, 其病理免疫染色,約有九成,都會染到甲狀胎兒蛋白(A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