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即時照護網   

治癒"轉移性大腸癌直腸癌"的可能性

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

As stated by Cody (1997): "Biology is King; selection of cases is Queen; and the technical details of surgical procedures are the Princes and Princesses of the realm who frequently try to overthrow the powerful forces of the King or Queen, usually to no long-term avail, although with some temporary apparent victories."

正如科迪(Cody,1997)所說:“生物學是國王;選擇適當的病例治療是女王;外科手術的技術細節是這領域的王子和公主,王子和公主經常試圖推翻國王或女王的強大力量,但通常是沒有長期效益(助益),雖然有時有一些暫時的明顯勝利或進展。“

治癒"轉移性大腸癌直腸癌"的可能性

<台北榮總 鄧豪偉醫師> < 時間: 2015/9/12 ; 作者:鄧豪偉 醫師>

如何戰勝轉移性大腸直腸癌: 所有大腸直腸癌的病友,最後大約會有30-40%的病友變成轉移性的大腸直腸癌,

在以前的觀念,一旦轉移,就幾乎較難治癒(治好),但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卻是個例外(像乳癌,肺癌,胃癌比較沒這機會),

臨床上,可根據 (1).美國式分法,分為一個(種)器官轉移(期別IVA)或二個(種)器官以上轉移(期別IVB)(最常見的轉移器官是: 肝臟, 肺臟, 腹膜(算2種), 非區域性淋巴結, 骨頭..等)。 或是 (2). 根據”歐洲分法”分為: 寡(少量)轉移 (例如 2顆肝轉移加上2顆肺轉移) 或 非寡轉移。重點是”寡轉移”的病友,仍然有”治好”的機會 (以前認為大腸直腸癌轉移後就治不好了),因此把握黃金時期,接受多專科團隊評估治療乃是有機會治好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最關鍵的”第一步”。

在台北榮總,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經切除轉移病灶者者”(有接受轉移切除手術者),約有20%-25%被治好。 因此,診治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患最重要的是”評估”有沒有治好的機會(不能保證,但有機會)。 一旦有機會,接著面臨的常常是一段長期的抗戰療程(6 - 24月,甚至更長),需要多專科醫師的共同努力,並且常需要各種治療方式的協同,在台北榮總有多專科團隊會議進行此評估。此外,家人的陪同,理解,病友的堅持,信心,也是非常重要。 另外”長期良好追蹤”很重要,即使再復發,只要病兆分布不廣泛,還是有機會治癒。 多專科團隊醫師常見像:直腸外科,一般外科,胸腔外科,泌尿外科,腫瘤內科,放射科,放射治療科﹐核醫科,病理科,護理科,個管師…等。 各種治療方式像:手術開刀,(免疫)標靶化學治療,電燒刀,冷凍刀,電腦刀,血管栓塞術,經肝動脈釔90放射性栓塞,放射治療。腹膜注射術…等。 舉例來說,病理影像診斷後,常需先接受誘導式標靶化學治療(電療),然後腸子腫瘤切除,維持標靶化學治療,轉移病兆切除(+/-電燒刀),輔助性化學治療,長期追蹤,,,,,,,,等。

舉例來說 大腸直腸癌肺轉移,接受肺部切除的5年存活率大約是從40%至55%,(治好率約15-25%),就大腸直腸癌肺轉移的癌症來說,治療的效果算很好。 以

下針對大腸直腸癌肺轉移的手術部份做介紹,傳統上對於大腸直腸癌肺轉移的病友,手術切除均以傳統的開胸為主,不但傷口大,回復慢,且切除的腫瘤數目也以1-5顆為限,但是隨者”胸腔鏡手術契狀切除的觀念”引進之後,胸腔鏡肺切除手術具有,傷口小、術後回復快,病患可以及早進行術後標靶化學治療,降低復發機會。因此胸腔鏡肺切除手術成為大腸直腸癌肺轉移的主流手術方式,而且相對安全,可靠。 病患的選擇,以”計畫中”有機會治好,(大腸直腸癌受控制,寡(少量)轉移且切除後的肝肺(剩餘器官)功能足夠維持病患生活,

最好對標靶化學治療有效),為優先選擇。戰勝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不適不可能,但病友及家人的理解,配合及適當的多專科團隊評估治療都非常重要

肝臟轉移治療

前言:

大腸直腸癌病友,約有30-40%,最後會變成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臨床上可根據美國式分法分為一個(種)器官轉移(IVA)或二個(種)器官以上轉移(IVB)(最常見的是: 肝, 肺, 腹膜(算2種), 非區域性淋巴結, 骨頭..等)。或根據”歐洲分法”分為: “寡(少量)轉移”(例如 2顆肝轉移加上2顆肺轉移)或”非寡轉移”。重點是”寡轉移”的病友,仍然有治好的機會(以前認為大腸直腸癌轉移後就治不好了),因此把握黃金時期,接受多專科團隊評估治療乃是最關鍵的第一步。

大腸直腸癌併發肝臟轉移最為常見,接受肝臟轉移切除的5年存活率大約是從35%至50 %,(第一次治好率約15-25%),就大腸直腸癌肝臟轉移的癌症來說,治療的效果算很好。

目前,對於大腸直腸癌肝臟轉移的病友,手術切除是目前的 標準治療。治療前,最重要的是風險評估 (治好機率,復發機率,是否誘導治療.....等)。 例如 ,若只有1-3 顆轉移(顆數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子),建議直接開刀進行切除,反之則建議先誘導標靶化學治療。 有效穩定後再開刀進行轉移切除術。

通常以傳統的手術為主要得標準治療,

優點是: 較乾淨,開刀時可手摸確認是否有其他影像看不到的小病兆。

缺點是: 傷口大,恢復慢(有時,會開2-3次)。

若年紀大,體力不好,也可考慮電燒刀處理,優點是傷口小,恢復快,缺點是,沒手感,看的到才能燒灼。或經肝動脈釔90放射性栓塞(或藥物栓塞)治療,電療....等。

總之,有很多方式可以處理。

文章 作者 內容 日期  
  鄧豪偉

5年切肝存活率

2012 台北榮總 肝臟轉移切除後:

5年存活率 (55.5%) 

5年無病存活率 (23.7%)

切肝預後因子

顆數及 BRAF 為最重要預後因子。
2015/10/15  
         

肺臟轉移治療

大腸直腸癌病友,約有30-40%,最後會變成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臨床上可根據美國式分法分為一個(種)器官轉移(IVA)或二個(種)器官以上轉移(IVB)(最常見的是: 肝, 肺, 腹膜(算2種), 非區域性淋巴結, 骨頭..等)。或根據”歐洲分法”分為: “寡(少量)轉移”(例如 2顆肝轉移加上2顆肺轉移)或”非寡轉移”。重點是”寡轉移”的病友,仍然有治好的機會(以前認為大腸直腸癌轉移後就治不好了),因此把握黃金時期,接受多專科團隊評估治療乃是最關鍵的第一步。

<洪榮志,醫師 2015/9/22>

本院大腸直腸癌肺轉移,接受肺部切除的5年存活率大約是從35%至45%,(治好率約15-25%),就大腸直腸癌肺轉移的癌症來說,治療的效果算很好。以下針對大腸直腸癌肺轉移的手術部份做介紹,傳統上對於大腸直腸癌肺轉移的病友,手術切除均以傳統的開胸為主,不但傷口大,疼痛度高,恢復慢,且切除的腫瘤數目也以1-5顆為限,但是隨者”胸腔鏡手術”引進後,胸腔鏡肺切除手術具有傷口小、術後疼痛減輕、恢復快等優點,病患可以及早進行術後標靶化學治療,降低復發機會。因此胸腔鏡肺切除手術成為大腸直腸癌肺轉移的主流手術方式。若病患的肺部轉移病灶處在肺臟的周邊位置,則切除局部肺葉即可達成切除腫瘤的目標,肺功能損失不多,對術後的生活品質不致於造成太大的影響。至於病患的選擇,以對”計畫中”有機會治好(大腸直腸癌受控制,寡(少量)轉移且切除後的肝肺功能足夠維持病患生活,最好對標靶化學治療有效)的病患幫助最大。  

腦部轉移治療

< 鄧豪偉 醫師 20170930>

大腸直腸癌腦部轉移的治療 傳統上對於癌症腦部轉移,大概都是以放射治療為主軸,

但是,隨著抗血管生長因子抗體(抑制劑)的臨床應用於腦瘤的經驗發現,對於癌症腦部轉的治療,或許可以使用這一類的抗血管生長因子抗體(抑制劑)來加強控制。

因此在臨床上, 如果遇到大腸直腸癌腦部轉移的案例,建議上或許可以使用這一類抗血管生長因子抗體(抑制劑),再搭配傳統化學治療,來控制病情。

目前在本院的經驗中,有許多病人可以獲得良好控制,其實反而,最後他的存活,不是由腦部轉移來決定,是由其他"非腦部”轉移來決定。

因此,遇到大腸直腸癌腦部轉移的狀況,不要輕易放棄,其實還是可以獲得不錯控制。

腹水控制

< 鄧豪偉 醫師 20170930>

腹水的治療, 傳統上對於腹水的治療, 主要一直以"利尿劑"及"白蛋白"為主,也就是治標不治本。

事實上,臨床上,腹水可分為兩大類型。 一種是血管的滲透性比較高,另外一種,是所謂肝門血管系統壓力大,導致逆滲透,產生腹水。

一般癌性腹水常與血管的滲透性比較高為主的表現,

因此對這樣的病患,或許有一種可能性是可以使用抗血管生長因子抗體(抑制劑),來把所謂的滲透性降低,獲得良好的腹水控制。

這種做法,在婦產科的臨床試驗上,證實可以對於癌性腹水控制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關鍵的一點,是這種方式只能控制腹水,而不是治癒或治療癌症。因此

簡單說,是買一個黃金時間來進行下一步的治療,只有治療癌症,才能從根本上控制腹水。

抗血管生長因子抗體(抑制劑) 像 zaltrap avast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