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
|
臨床病例史記,是病例分享區(個案,非整體評估,僅提供病友參考閱讀,不一定對)。治療請參照原主治醫師。
2018/12/27
今天開會的時候,有一個超好笑的插曲,主席台,說我們要有智慧病房 下面的人說 有啊 我們有很多"自費"病房?其實,什麼叫做智慧病房?什麼叫自費病房?(諧音),他的目的,都應該是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照顧,讓醫師能夠更方便精準的照顧病人,重點應該是精神,訊息的流通,用最少的精力做最適宜的事。
2018/12/22
雞尾酒打法,其實是一種 de Gramont 處方的精神延伸,簡單說,來的早不如來的巧。
2018/12/15
BRAF突變可能還是有亞群,對藥物代謝的多型性差別也存在,可能也導致藥物效果不一致,需加強治療。
2018/12/9
肛管癌:早期腫瘤≤10mm(T1或Tis):放療後局部失敗的治療選擇和原始模式
目的:
在法國回顧性調查中,調查早期肛管癌的: 臨床自然病史,治療,復發的狀況
方法:
研究組包括1990年至2000年間治療的69例 Tis和T1期肛管癌 ≤1cm的患者
(原位(Tis)=12例,侵襲性=57例; N0期=66例,N1期=3例)。患者年齡中位數為67歲(範圍27-83歲)。
在69名患者中,66名接受放療(RT),3名患有原位疾病,僅接受局部切除治療,無放療(RT)。在放療之前,26名患者接受了局部切除術(12名患者手術切緣為陰性,14名患者為手術切緣陽性)。在接受放療的66例患者中,8例單獨接受近距離放療(中位劑量,55 Gy),38例接受外照射RT(中位劑量,45 Gy)加近距離放療(中位強化劑量,20 Gy),20例接受外照射單獨使用RT(中位劑量,55 Gy)。
結果:
69例患者中,68例得到初期局部控制。
在接受RT治療的66例患者中,6例(10%)發生局部復發,中位間隔為50個月(範圍13-78個月)。 4 (6.1%)名患者在原先腫瘤範圍外發生局部復發。
在僅接受切除治療的3名Tis患者中,1(33.3%)名患者出現局部復發。
在先前的切除,放療劑量和局部失敗之間沒有發現任何關係。
5年總生存率,無結腸造口存活率和無病生存率分別為94%,85%和89%。
晚期併發症發生率(1-3級)為28%,接受劑量<60Gy的患者為14%,接受≥60Gy劑量的患者為37%(p = 0.04)。
結論:大多數復發發生在(1)初始腫瘤部位之外,(2)治療後一段長時間。。這些小型肛門癌可以通過使用小體積和中等劑量電療(對於亞臨床病變: 40-50Gy,對於T1:50-60Gy)。
臨床建議:
1.確實分期,衛教。
2.長期追蹤。
3. Tis: (+/-)病兆切除加(+/-)電療。
2018/12/6
癌症治療慢慢進入一個"慢性病化"的過程,隨著治療技術及藥物日新月異,病人的存活,越來越久,而且並不是那種活得很沒有尊嚴,但是整個家庭的負擔,也越來越多,需要的人力財力也越來越重,可能是以後社會的問題。這幾年,也常常看到一些社會現象,或許還能夠延長生命,但是可能卻不延長生命,也可能是不知如何延長生命。
2018/12/2
隨著藥物發展變快(都是國外的,TW 可可部 應該要禁止炒”快炒”,札實發展基礎技術,不是老是 IF 再炒 就 if else)精準醫療會先臨床化,開始使用。
2018/12/1
電療或是放射治療有其效果,但有其極限,臺灣的電療機器成長速度,跟蛋塔店一樣又快又多,但這都是來自5年前看法,沒想到這兩年免疫治療橫空殺出,不知最後會不會,重粒子或質子刀如蛋塔一樣,紛紛倒下。
剛好也討論到中期直腸癌 化療要做多久及要加oxaliplatin否?我覺得就是做好做滿?因為復發後常常就無法治好。而這種輔助化療並不危險
2018/11/30
每次討論開刀時機,最難確認的是開完的好處有多大,值不值的??一般都只是盲目追求做點事,其實最難的是如何接受不做點事。大腸直腸癌,治療最重要的是討論治療目標,從一早訂計劃,這樣才能真的從適當的治療得到適應的效果(包括治好)。因此規劃才是重點
HWT@20181122
最近,健保局在刪電腦斷層檢查,這是一個很可悲可笑的事情,同樣是電腦斷層,又分為胸部電腦斷層或是腹部電腦斷層。(重疊約20%範圍,顯影對象不一樣),兩者所看東西是不一樣的。
腹部電腦斷層:主要是用來排除,肝臟轉移(第一名),整個腹腔的轉移,例如:淋巴結,腸繫膜。
胸部電腦斷層:主要是用來排除,肺部轉移(第二名)。
以目前的醫療技術及概念,對於所為肝肺寡轉移,也就是沒有太多肝肺轉移,有20%到25%機會可以治癒。很多審核委員,或許不了解這種的重要性。因此,刪除電腦斷層檢查。
簡單來說,肺部轉移如果沒有大於一公分到兩公分以上,或者是躲在縱膈後面,心臟後面,根本是X光所沒辦法偵測出來的。所以常常低估病人的期別。
在此留下紀錄,希望將來的健保局(不是神盾局)不要不顧這種的重要性,隨便用軟體偵測出可能的對象, 隨意的刪除檢測。
如果是審核委員的家人,你願意嗎? 請改變你的想法,有20%到25%的肝肺寡轉移機會可以治癒。要改變的是甘脆另建全身斷層 1.5倍幾付更佳。
HWT@20181121
BRAF V600E 基因突變,在大腸癌是預後不良的象徵,而且似乎年紀偏輕,使用三合一新藥組合,文獻上有效,但實務上,有其不良反應,其中 Zelboraf®日沛樂會引起關節疼痛,皮疹,痒,非水性腹瀉,疲倦,肌肉疼痛,肝功能異常....使用上要調節。
BRAF 基因突變 或許 還是有2 種情形,有些是屬於變異性更高,值得深思。
HWT@20181120
今天看"有吃到癌瑞格的病人資料時嚇一大跳中位存活期長到40個月之前看國外HIPEC資料時,國外也是報中位存活期=40個月。原來大家都一樣。2018/11/24 因為與臨床有點差,後來還是請單位資料重新確認,確認後是34月。
HWT@20181119
此醫療網站的建立及評估,進入第4個年頭,在網站資料使用的現象(google analysis) 及醫人的社會化的過程中,很多底層的事實是可笑的。古諺有云:禍害遺千年。側舉醫療為例,真實的醫療不受重視,雲霧中的醫療卻是甚囂雲上。以此紀錄祭醫療及制度。也因為知識命運由別人隨便說了算,是一種言論思想鉗制,所以才有此網站傳達平實的資訊。
HWT@20181117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在今年底,面臨 2個 颶風 的侵襲。
首先,在健保的所謂第四線 (三線:如果RAS基因野生) 口服藥的選擇,目前有兩種選擇,
(1)癌瑞格。
(2)朗斯弗。
這兩個藥物的選擇,並沒有臨床試驗能告訴病友哪一個是最佳選擇,完全是根據醫生的選擇來做決定,因此,選擇的好不好,可能會決定你治療的狀態,這是一個值得深思問題,需要更多的資料,來告訴我們如果選擇口服藥物癌瑞格或者是朗斯弗。
另外,免疫治療在各個癌症,如海蟑螂般生命旺盛在礁岩區蔓延,但是在大腸直腸癌,目前只有具有"微衛星不穩定"的患者是可以標準使用,其他的並沒有所謂的標準適應症,更不用講所謂的細胞免疫治療。
在我個人的研究中發現,其實我們常常用於治療癌症的免疫藥物的標的物,它的分佈並不如想像中典型,因此在使用這類治療一定要更加小心評估。
HWT@20181117
通常,老人的定義,如果以我的標準:可以分了幾個年紀。
第一種是85歲以上,這樣的病友,通常有很多共病症,體力也不好,治療是天註定,也就是說,他自己天生的體質好不好強不強決定了他能夠不能夠接受較為適當的治療。如果是90歲以上,其實或許表面上,看起來還好,但是很多器官的代謝功能其實都退化了。
第二種,大概是78歲到85歲,一般還是可以接受治療,但是家人常常有不同的意見,對於這種年紀的病人,建議先打個測試劑量,避免很多家人認為身體的症狀是來自治療,其實人年紀大了,本來就不容易有不生病的狀態,簡單來講,癌症的體質者 這種年紀,大概就是55分,如果希望他往60分邁進,就只能接受適當治療及風險。那有時候,在治療過程中,還是掉到50分或45分(過渡期)。因此,有些家人用關心得容易,但是事實上,症狀是不是那麼容易減除的,唯有大家討論清楚,對治療(副作用)有共識,才能夠有好的治療結果。我想到很久以前,有好幾位病友是家人是很有知識的家族的長輩,也非常關心長輩,但是很多的知識都來自己想像中,傾向中, 因此最後治療的成效,大多不如人意,這或許就是一種關心則亂( VIP syndrome)。 要求別人比較快,但是有時候回過來檢視自己能做到嗎?或許是更重要的一環。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幫忙到病人。真實世界,照顧長輩是很辛苦的,很多人都只是過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以醫生的角度,或許告知不良反應,避免膨脹醫療是最難的。因此了解: 病的即時自然史,才是一位醫師價值所在。
HWT@20181113
醫療是很多的不確定,更不用說身心靈,很多醫療的制定,或者是很多目標的設定,都是有些少數不良的人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隨便吹噓去自訂出來的。實務上,常常是執行困難,最後再用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達不到來清除異物。唯有良善治度,輪流管理,才能改善。
HWT@20181105
臺灣現今”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概況:
臺灣剛通過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癌症方案。簡單說,政府是組頭,廠商是部分地下金主?組頭?,醫院是2房東,醫生是冤魂,廠商不必證明有療效(一般藥物需臨床試驗有效,申請適應症),病人就自費進行像第一期臨床試驗,風險自負。理論上完美,因為也些人永遠沒有明天,但關鍵應該是政府審核系統能否真的清楚明白執行"利益宣告"及"利益迴避",不然球員兼裁判,結局就像運動加運動彩卷,弊端叢生。
這個制度的成型,也反應出醫療進步的快速發展,也代表醫療商業化的隱憂,只有改善人治才是王道,言出法行, 也就是說,法律是由高人訂出來的,如果高人都不公正了,訂出來的法律,自然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再多的法也沒有用。
公開資訊,清楚"利益迴避",才是對的方向。
HWT@20180918
今天在查房的時候,突然有感而發: 舉例來說: 肝癌,是亞洲國家的疾病,早期,台灣因為政策的成功, 現在台灣年輕人的肝癌大幅減少,這是一個所謂的初級預防癌症,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公衛政策。
台灣需要的是這種東西,但是,如果是以治療肝癌來講,肝癌是亞洲人的病,但是為什麼,所有新藥都是美國歐洲發明的,而不是亞洲人自己發明,其實,最關鍵就在於:扎實的研究及創新的想法以及智慧財產權的尊重,如果,台灣不能夠在這一塊概念上獲得扎實的改善,那麼,做再多的研究,再多的人工智慧研究,也沒長期助益。
舉例來說,就像學習軟體一樣,現在全世界的電腦軟體,有三四個語言是非常重要的語言,像是 python JAVA R Javascript ..., 台灣有很多優秀的工程師,但是,有一些所謂的優秀工程師,是很優秀的使用這些別人寫好的程式語言套件或者是爬蟲程式,其實根本不是所謂的原發性的程式工程師,這樣的工程師,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其實是沒有長期幫忙的。有一次,與在國外一位老師網路聊天中,他說了一件非常重要事情,也震驚了我,他說,醫生來我們這邊學習軟體(R) ,我只要求他會使用別人寫好的套件,發發論文,但如果是我的學生,我的要求是自己開發出一個原發性的套件程式,這其實就是亞洲國家的要求跟西方國家要走最大差別的地方,反觀台灣其實不應該一再鼓勵老師學生去寫所謂的次級資料庫延伸出來的論文,因為這樣的學生畢業之後 並沒有原創作戰的能力,所做出來的論文,對國家的產業也沒有幫忙。應該以利導勢,鼓勵台灣年輕學子做原創的工作,紮實的把自己的底子打好,那對自己社會有真正長期助益。今天留下這些雜言,希望為自己留個明鏡台。也希望,從自己改變做起。做出自己的東西,而不是一味的寫吧八股奇文。
HWT@2018/7/9
2018/6 ASCO
高溫腹腔化療灌洗術(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在一開始以腹膜轉移病兆為主(單獨)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角色。
一項隨機 第III期臨床試驗顯示,患有晚期結直腸癌的人,可能不一定需要在手術期間考慮高溫腹腔化療灌洗術(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
手術期間接受HIPEC的腹部轉移患者與單獨接受手術的患者之間的生存率沒有差異。HIPEC的長期副作用更為常見。這項研究,由Quenet等人在2018年ASCO年會(摘要LBA3503)上發表。 大約8-20%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發生腹膜轉移病兆時。當可以巨觀去除腫瘤時,可以考慮HIPEC。 HIPEC手術可能可延長生存期(與全身治療相比)。“
當這種方法在15年前推出時,它是患者腹部轉移性腫瘤的第一個可能有效治療方法,因此隨後進行了隨機 第III期臨床試驗。
關於研究 PRODIGE 7 試驗: 納入了265名患有(1)第IV期結直腸癌且(2)患有腹膜癌病並且身體其他部位無轉移且(3)腹膜癌指數 peritoneal cancer index (PCI) ≤25的患者 。 患者被隨機分配接受手術加HIPEC(奧沙利鉑加熱至43°C)或單獨手術。大多數(96%)患者在手術前,手術後或兩者都接受了全身化療。全身治療的類型留給醫生選擇。
在64個月的中位追蹤時,非HIPEC組的中位總生存期為41.2個月,而HIPEC組為41.7個月 - 兩組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間無復發生存率相似:非HIPEC組中位數為11.1個月,HIPEC組為13.1個月。{HWT@說真的,化療有效,也是差不多} 兩組患者術後30天的總死亡率為1.5%,前30天的副作用率無差異。然而,在60天時,HIPEC組的併發症發生率幾乎是非HIPEC組的兩倍(24.1%對13.6%)。
未來 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來確定是否有患者仍然可以通過手術接受HIPEC得到好處。
該研究的次分析表明,HIPEC可能對"中期腹膜癌指數患者有益",但數量太小而無法確定。腹膜癌指數低的人可能會放棄HIPEC,而高指數的人可能無法從手術或HIPEC中獲益。同時,其他類型的化療可能比奧沙利鉑更有效,奧沙利鉑是本研究中HIPEC中使用的化療類型。 建議 使用高溫腹腔化療灌洗術(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治療單獨腹膜轉移的結直腸病患需慎選。
HWT@2018/5/8
前一兩週,有一位算是中等年紀的病人往生了,他大概55歲左右,記得他在五到六年前第一次來看我門診,當時,他是第四期,而且已經對百分之 80的藥物沒有效果,因此他來門診追求下一波治療,後來,在反覆的治療之後,經過五六年後,他還是過世了。可以說:以一位醫生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治療;但是,令人 反思的是,或許,這是一個整個癌症治療中,不是很成熟的故事。
根據國外的建議:得到癌症的病人,一般會分為3大類:也就是用預期壽命的長短來分,最短的是生命的期望值是數周,第二類,應該是數個月到一年,最
後一種,則是預期生命的長短,可能有數年以上,甚至是治好。 這樣的病人,是我們最容易忽略也是最需要心理支持的病友。想想看,如果一個人五年後要死亡,那他這5年要做什麼,不奮鬥嗎?也不對? 奮鬥嗎? 也很奇怪?因此! 一邊奮鬥! 一邊努力的過生活! 恐怕是我們能做到的一個最好選擇,而所謂的努力的過生活,定義是什麼,或許在這一個不長不短的時間內可以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關懷週邊 被你忽略的人事物,自在己心,都是個很好的做法。
沒有人是萬壽無疆;但是卻有人留名千古。 台灣的教育環境,人文,道德學術,從無到有,是不是更應該回到根本追求一個更崇高務實的目標,不是如煙花眩目而目眩。
HWT@2018/5/4
微小肺結節(<10mm)判別嘗試肺轉移切除,是一件"中高度選擇性"的治療,必需依賴各種資料的匯集以及病友的高度認知及了解(可能是偽腫瘤或感染),來讓病人得到治療的好處。越小開的,確有點風險是正常組織。但反過來說,早期腫瘤機會也越高。
HWT@2018/4/29
今天新聞報導,消防隊員5人死於桃園滅火,突然想到多年前,年輕醫師死於SARS感染,SARS剛完那一陣子,插管防護設備很完善,現在好像有點淪落裝備檢(跟早期部隊一樣)。知識,醫療,專業訓練是沒有便宜的也沒有速成,專業訓練就應回歸專業,不是由高層外行帶低層內行搞全門大煉鋼,就像大學高教通識過重,小學教育亂搞,就像軍人應評比戰技不是營區衛生,油漆亮麗。醫院評鑑項目標準,公務人員教育學分,把它通通加起來,跟本是天價天時多頭馬車朝令夕改,應該比的是照顧病人成效存活,而不是impact factor, paper,或許臺灣要更進步,需要的是制度務實,杜絕表面功夫,教育札根厚實。以此文致敬"一線"消防隊員(絕對不是坐辦公室的高層消防長官,高層消防長官只有讓一線消防隊員都沒殉職,才能有資格贏得人民尊敬及政府升官(不是靠文宣,辦活動....)。
HWT@2018/4/28
今天門診, 好幾位病人和家屬,詢問我:有關免疫治療是否可以用在大腸直腸癌,基本上,這不是一個太新的問題。一般而言,可以先進行微衛星穩定或不穩定的基因檢測。有2%到4%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病人,是屬於微衛星不穩定,他應該可以單獨使用免疫治療,但如果是微衛星穩定,那一般單用免疫治療是沒有效果的,可能必須使用免疫修飾的方式,來可能讓你的治療或許有效,並不是個每個癌症,都對免疫治療有一定的效果。需個別而論,更不用講很多商業性的廣告。
HWT@2018/4/21
最近網路上有很多基因精準醫療的討論,其實這議題方向是對的,但實務上牽涉到很多商業議題,無法一言蔽之,以早期說法,期待是個人醫療,但是因為,醫療基因檢查結果無法與臨床治療有很好的相關,只好修正口號為精準醫療。總之,常常淪為: 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
HWT@2018/4/11
今天有病友問我是否使用”高劑量維他命C”,在 NCCN (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 中連提都沒提到,因此我也沒有結論給病友。但以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提到的維他命D為例子: 如下:: 前瞻性研究指出,維生素D缺乏”可能”導致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增加 和/或 維生素D補充可能降低結直腸癌的風險。此外,一些前瞻性研究表明,低維生素D水平與增加結直腸癌患者的死亡率。 事實上,對2330例結直腸癌患者進行的5項研究的系統回顧和分析: 比較了維生素D水平最高和最低類別患者的結局,在維生素D水平較高的患者中發現更好的存活率 OS(HR,0.71; 95%CI,0.55-0.91)和疾病特異性死亡率(HR,0.65; 95%CI,0.49-0.86)維生素D水平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是線性的。 最近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的結果顯示,2259名參與者在切除腺瘤後數年,補充維生素D和/或鈣 對3〜5年內大腸腺瘤(adenomas)的復發率無影響。。此外,還沒有研究檢查是否補充維生素D 改善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後。在2010年的一份報告中,醫學研究所得出結論認為,數據支持 維生素D在骨骼健康中的角色,而不是在癌症和其他疾病。NCCN 20180411 指引 引用本報告和缺乏1級證據,NCCN 目前不建議對結直腸癌癌症的患者,進行維生素D常規篩查缺乏或補充維生素D。
HWT@2018/4/4
關於癌瑞格的使用, 最近有一些臨床試驗的資料, 比較一開始使用標準劑量, 或是, 先從中等劑量起跳, 如果能夠適應再往上加的策略相比, 發現, 似乎, 這種從中等劑量慢慢往上加強劑量的方式 ,似乎有治療上 優勢. HWT@2018/4/2 癌症病人的治療,就跟做很多事情是一樣的。 沒有所謂的: " 速成"治療;也沒有所謂的"完美"治療。 所有的治療,其實,他的目的: 都是非常單純的。不外乎,如果能夠治癒病人,當然是希望能夠治好病人,預防復發;但是,如果真的無法治好,那追求的就是延長生命,以及兼顧生活品質。但是,若是沒辦法去面對這種真實的目標,那很多治療的探討,便無法形成共識。有時候淪為空談!
HWT@2018/4/1
有些時候,病人會拒絕治療, 其中一個原因, 有可能 ,是因為他其他的家人, 在接受治療過程中遇到很多 意外不幸, 因此 ,會放大解釋。 認為所有的癌症治療都有可能遇到這種現象。 事實上, 當然醫療不能保證絕對的安全, 但是, 大多數的人還是從治療中獲得好處, 而且不同的 癌症治療現在差很多 ,有的副作用的確比較多但是, 有些副作用, 在某些癌症的確不多, 在大腸直腸癌的標靶化學治療其實副作用的等級並不算嚴重 ,因此其實還是建議接受治療看看 ,如果擔心副作用太大其實是可以減量治療以減少副作用的程度。 倒過來說, 不治療大概連機會都沒有, 因此事情不能只看一面, 必須從正反兩面去看標靶化學治療及癌症治療。 病人及家人: 還是應該要負起一定的責任及承擔風險的能力。一起為治療病人努力。
HWT@2018/3/31
今天, 突然, 想到一件事情, 現在的小朋友學校常常會安排牙齒的健康檢查,但是我們發現了現在很多牙醫診所貪圖方便,會直接幫小朋友照牙齒照,這個其實在醫療上是有爭議的,一般放射是以不接觸為原則, 尤其是小孩(健康個體),健保局應該對這種 對未成年小朋友 ,進行任意放射線照射的行為,嚴加管制 ,甚至應該去管制這種處置的開立,以保護每個人的小朋友而不是放任這種有爭議的檢查任意進行。這是個人建議。 反過來說。生病了,就要按照需求安排。
HWT@2018/3/27
在大腸直腸癌免疫治療並不是萬靈丹,在最新的文獻發現,即使使用免疫修飾劑,能夠獲得,局部反應的病友 大概只有 8% (cobimetinib orally from Days 1 to 21 along with 840 mg of atezolizumab ) ;但是從另外的角度來看,的確也是有少部分的人,能夠獲得控制但是這些治療都需要更多的 臨床試驗來證實,因此有時候是不適合用於第一線的治療,因為可能潛在性的風險會比好處還多。
HWT@2018/3/26
電腦是協助醫療更進步,因此系統設計流程要小心,以改善為前提,要簡潔安全。
HWT@2018/3/24
生病是無法挑時間, 因此有些處置, 常常需要在, 放假日進行, 但是因為人力的短缺 ,常常有時候, 必須一線的醫師 拜託別人支援 ,治療病人, 這種錯誤的 制度 ,應該要藉由健保的支付改變 ,從根本改變, 而不是一味要求, 醫療人員的無私奉獻, 反過來說,有些人在買所謂的奢侈品時, 從不考慮價錢; 權利和義務是站在天秤的兩端; 希望藉由改變制度, 促進 每一個 未來的病人 更好照顧.
HWT@2018/3/22
Bioinformatics 是一門數學及資料及程式集合體。根本在資料整理,運算,及程式分析。
HWT@2018/3/21
一般而言,大腸直腸癌的復發,都是在五年內,前三年 佔了80%,後兩年,佔了約17%, 但是,也不是不會在五年後復發, 如果在第5年以後復發, 建議還是要做病理切片, 避免有所謂的雙重癌症現象。
HWT@2018/3/20
降溫防化學治療掉髮,第一次聽,很有趣,據原廠說對 紫杉 有效?!?!。(18-22℃)
HWT@2018/3/19
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MRgFUS) Radiol Med. 2016 Dec;121(12):905-915. Epub 2016 Aug 27. Google translation and HWT revision。 ( 臨床試驗資料) 這種治療,目前有的醫療機構,將它用於治療骨頭轉移的疼痛,根據文獻 所有治療均順利進行,無不良反應。在視覺類比量表(評分的基礎上,16名(69.6%)患者被歸為完全臨床反應者,6名(26.1%)為部分反應者,只有一名(4.3%)被歸類為無反應者。 骨頭疼痛指數平均視覺類比量表評分從基線時的7.09±1.8降至1個月時的2.65±1.36,3個月時為1.04±1.91,6個月時為1.09±1.99(p <0.001)。 僅供參考!!!
HWT@2018/3/17
隨著醫療的進步,治療:越來越複雜,治療的過程,也變得越來越漫長。但是,現今的社會結構, 也變得越來越小家庭化, 因此, 遠端病人的照護, 也越來越顯得更重要。 所以藉由雲端的幫忙,的確是可以改善部分家人的負擔, 但是相對的也必須承受一些風險, 整體而言, 還是希望朝著,對病友有幫忙的方向前進。 如果沒有辦法接受這種風險 ,那建議還是走傳統的就醫路線。
HWT@2018/3/16
As stated by Cody (1997): "Biology is King; selection of cases is Queen; and the technical details of surgical procedures are the Princes and Princesses of the realm who frequently try to overthrow the powerful forces of the King or Queen, usually to no long-term avail, although with some temporary apparent victories." 正如科迪(Cody,1997)所說:“生物學是國王;選擇適當的病例治療是女王;外科手術的技術細節是這領域的王子和公主,王子和公主經常試圖推翻國王或女王的強大力量,但通常是沒有長期效益(助益),雖然有時有一些暫時的明顯勝利或進展。“ 今天早上聽到免疫治療的細胞研究進展, 目前有一種派別是使用T細胞免疫治療癌症, 這種治療方式,大多還在發展中,但的確是會來的一種新的治療方式及視野。
HWT@2018/3/14
有部分的病友其實疾病進程會很快速,這些病友,有時會有-些特定的臨床表現: 像是肺部濔漫性淋巴轉移,淋巴引流方向怪異(像右邊大腸癌應該是沿"上腸繫膜血管"淋巴侵犯,卻在"下腸繫膜血管"淋巴轉移;血中"LDH"很高,腹膜網膜(omentum)廣泛侵犯,腸子嚴重阻塞,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DIC),,,,等。治療只能權宜,嘗試,盡人事順天命,有時會產生錯誤印象,覺得治療,使病人病情惡化加快了,其實是病人對治療是"無效反應",走在疾病自然病程上。